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分享至手机

党史故事|百年先锋

毛岸英: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

谢文雄

 

 

  在朝鲜的平安南道桧仓郡,坐落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陵园中,矗立着一座年轻战士的半身雕像,雕像旁立有花岗岩石碑,上刻“毛岸英同志之墓”7个大字,背面则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刻下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毛岸英,1922年10月生,湖南韶山人。1930年10月24日,恰逢毛岸英8岁生日,那一天,母亲杨开慧被捕,不久惨遭敌人杀害。此后,在经历了5年“不堪回首”的上海流浪生涯之后,1936年,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毛岸英从海上经巴黎抵达莫斯科,入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一些在苏留学生要求加入苏联国籍,以便参加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抗争到底。毛岸英后来回忆说:“我不愿这样,我是中国人,要为祖国服务,从这点讲,我是爱国主义者。但我同时还是国际主义者,并对军事很有兴趣。”为此,他先后3次上书斯大林,要求参加苏联红军,上前线与德军作战,但始终没有得到回信。1943年1月,参军意愿强烈的他来到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学习,被授予中尉军衔,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194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他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继续深造。

  军校毕业后,毛岸英任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参加了战略反攻,长驱数千里,冒着枪林弹雨,驰骋于欧洲战场。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不久,他被父亲毛泽东送往“劳动大学”,与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随后,又跟随田家英等人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与哲学,可视为就读“窑洞大学”。翌年,毛岸英东渡黄河,参加了中央土改工作团,并出席了在西柏坡举办的全国土地会议。事后,周恩来称赞道:毛岸英同志在土改运动中的一些意见是正确的,很有学问,他攻读了不少马列著作,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其间,毛泽东还专门写信鞭策儿子:“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需要一名俄语翻译,以便与苏联派到中国和朝鲜的军事顾问互通情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说:“岸英是第一个向我报名参加志愿军的。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10月,毛岸英跟随志愿军司令部,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北部昌城郡的大榆洞。在那里,他积极工作,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但是,仅一个月后的11月25日,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在向中央请示安葬毛岸英遗体事宜时,彭德怀建议将毛岸英同志尸骨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对此,毛泽东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但他也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他生在中国,战斗在朝鲜,牺牲在朝鲜,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荣。就让他留在朝鲜,与牺牲的同志们在一起吧。”此情此景,真可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杨根思:勇士辉煌化金星

翟佳琪

 

 

  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城中心最高处的山岗上,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烈士陵园。这是朝鲜人民为了纪念在长津湖畔洒下热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修建的。在陵园的最前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的纪念碑。

  杨根思1922年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他父母双亡,给地主家放过牛,到上海当过童工、做过杂役,受尽苦难。1944年,他参加了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根思参军后,每天勤学苦练,很快就在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魄力,被评为团里的战斗模范,还被选送去学习爆破技术。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他作战勇猛,连续3次突破敌人火力封锁放置拉雷,炸毁了敌人的碉堡,为后续部队冲锋打开了通路。战斗结束后,在团庆功授奖大会上,杨根思被誉为“爆破大王”。有战友问他:“都说爆破不简单,你说说,你是怎么炸开敌人碉堡的?”杨根思回答:“一点难处也没有,我就不相信有炸不开的碉堡!”

  凭着这股“不相信”的精神,杨根思屡立战功,先后荣获“华东一级人民战斗英雄”等称号。1950年9月,杨根思作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此时,美军在朝鲜燃起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鸭绿江边,反对战争贩子、保卫世界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会议结束后,杨根思旋即归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由于战况紧急,驻守江南的战士们来不及换上冬装,整支队伍冻伤减员情况严重。在此情况下,杨根思带领连队战士自己做护耳,用烧过的玉米壳垫鞋包脚,创造了全连无一人非战斗减员的奇迹。

  1950年11月,在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杨根思奉命扼守1071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面对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王牌”师——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杨根思和战友们毫不畏惧,发出了“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宣言。

  战斗打响后,杨根思镇定地告诉战友:“让敌人上来,到四五十米处时,步枪瞄准打,机枪点射,坚决把敌人歼灭干净!”面对我军的战术安排,敌人发现己方的进攻完全无效,只好不断增加坦克、轰炸机等重火力进行轮番轰炸。杨根思则率领队伍或以工事掩护射击,或以刺刀、枪托拼杀,顽强地击退了敌人的8次冲锋。战斗越来越激烈,阵地前倒下了近千美军,杨根思的战友也所剩无几。面对敌人的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扑,杨根思指挥最后的重伤员带着仅有的一挺打完了子弹的重机枪撤回营部,自己则抱起一包炸药,在硝烟中冲进敌群,拉燃了导火索……

  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为他题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时至今日,在“杨根思连”的荣誉室内,仍然珍藏着那面凝聚着“三不相信”精神的连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民子弟兵不断续写传奇,创造奇迹。而以杨根思等英雄为原型创作的电影《英雄儿女》,也早已成为无数中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时代记忆。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李树泉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谒中朝友谊塔时,饱含深情地说:志愿军烈士名册和纪念厅内巨幅绘画中,有中国人民都很熟悉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志愿军英烈的名字和形象,他们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妇孺皆知。

  罗盛教,原名罗雨成,1931年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年仅18岁的他,怀抱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翌年被调入某部文书训练班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当文书,随即参加湘西剿匪斗争。

  朝鲜战争爆发后,罗盛教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1年随部队奔赴朝鲜。在朝鲜前线,他目睹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激起了他对侵略者彻骨的仇恨和对朝鲜人民深切的同情,与此同时,他还与驻地附近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1951年7月,罗盛教所在部队进入临津江以东的驿谷川一带活动。一天,村里的自卫队员擒住一名特务,大家聚集在一起庆祝,却由此暴露了目标。几架敌机很快飞来,轮番向欢庆人群进行轰炸扫射,住在部队驻地附近的安大娘家也被敌机炸燃。此时,部队的其他同志都在阵地上执行任务,只有罗盛教一人留守。听到爆炸声后,他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箭步冲进安大娘家,救出了老人和她的孙子,自己却被烧成重伤。

  1952年1月2日,在罗盛教部队驻地附近,当地少年崔莹在冰河上滑冰时,不慎压碎冰面跌进近3米深的冰窟。正在冰河上练习投弹技术的罗盛教听到呼救声后,边跑边脱下棉衣,二话没说便纵身跳入冰窟施救,反复几次将少年推出冰面,无奈冰层太薄,几次营救均以失败告终。见此情形,罗盛教毫不气馁,而是深吸一口气,再一次潜入水中。最终,他使尽全身力气,用头成功将崔莹顶出冰面,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壮烈牺牲。

  找到罗盛教的遗体后,村民们按照朝鲜当地最高葬礼规格将他安葬,还在他牺牲处立起一块木牌,上书:“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朝鲜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罗盛教,将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村改名为“罗盛教村”,将他牺牲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将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并修建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

  罗盛教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在中朝人民中传开。1952年,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记特等功,并被授予“一级爱民模范”荣誉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金日成主席为其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在罗盛教舍己救人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里涌现出一大批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中朝两国人民中广为传诵并流传至今。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邱少云:烈火铸英魂

孙 迪

 

 

  在朝鲜金化以西的391高地,耸立着一座石壁,上面的红色大字鲜艳夺目:“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邱少云,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队伍里,他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在训练之余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他训练十分刻苦,无论是投弹还是射击,成绩都在连队里名列前茅。

  朝鲜战争爆发后,邱少云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他曾在入党志愿书中表明了自己立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坚定决心。他写道:“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1951年3月,邱少云随队伍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1952年10月,他所在的部队担负进攻“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作战任务。391高地位于西方山方向,这里有一条近乎大走廊的平康谷地,地势平缓,易于美军擅长的大规模机械化作战。志愿军若是直接冲过这片毫无掩体的开阔地带,势必遭遇敌军的猛烈袭击。为了顺利拿下391高地,部队只能选择先用一晚上时间隐蔽接近敌人,等到第二天晚上再发起猛攻。10月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名战士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就是其中一员。

  邱少云所在的九连是主攻连,埋伏在最接近391高地的山脚处。直到12日上午10时,整个潜伏计划都进行得极为顺利,九连潜伏哨已前进到距敌碉堡约500米处。这时,两个敌人忽然走出工事,向着山脚走来。为防止潜伏计划暴露,指挥所下令用火炮消灭敌人。炮弹很快引发了敌方的反击,一排排烟幕弹、燃烧弹飞了过来,其中一发直接落在了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吞噬着他的身体。他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就势一翻,便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胜利完成,他没有做任何滚翻、扑打的自救动作,而是一直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地紧贴着地面。极度的疼痛,使他满脸抽搐,双手深深插进身旁的泥土中。无情的烈火,足足烧了半个多钟头,年仅26岁的邱少云壮烈牺牲。

  当天傍晚,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总攻开始。苦苦潜伏了一天一夜的战士们一跃而起,高喊着“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冲向391高地,摧枯拉朽般将敌人全部歼灭。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一片坡地上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焦黑的遗体蜷缩着,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唯一完好的,只剩那双深深插进泥土里的手……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以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我决心杀敌立功,戴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1951年邱少云写给家里的信,也是他的最后一封家书。虽然邱少云未能如愿戴着光荣花与家人团聚,但他的一腔热血、他的伟大精神早已在熊熊烈火中化作最鲜艳的光荣花,一朵一朵盛开在那片山坡,一朵一朵绽放在每个人的心头……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

刘 颖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名录中,有一位年仅21岁的英雄,他的名字早已和上甘岭战役一起传遍中朝大地。他,就是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枪眼,为部队铺平冲锋道路而壮烈牺牲的伟大战士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六七岁时,他便和哥哥们一起下地干活,上山砍柴、割草。父亲去世后,10岁出头的他被迫到地主家打工抵债。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他,长大后一定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51年3月,黄继光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成为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人。参军后,他被分配到某部二营六连当通信员,同年7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黄继光努力学习政治、军事和文化知识,于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部队中,他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中旬,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沿阵地——上甘岭发起猛烈进攻,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营在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四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前。此时,营参谋长心急如焚:天亮前若攻不下敌方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部队将遭受重大伤亡。要夺取高地,就必须拿下零号阵地这个火力点!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承担爆破任务。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参谋长沉思片刻,命令他带领两名战士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

  受领任务后,黄继光等3人马上呈扇形状分开,分3路向敌方阵地匍匐前进。他们机智勇敢地摧毁了敌人的数个火力点,但在交战中也伤亡惨重:黄继光的两名战友一死一伤,他自己的左臂也被打穿。在此情况下,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黄继光毫无畏惧,他忍着伤痛,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匍匐前行,并接连投下几枚手雷。当后续部队趁势发起冲锋时,残存地堡内的敌人机枪又开始疯狂扫射,此时的黄继光弹药已用尽,身体也多处负伤。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艰难地爬到敌火力点侧面,在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一扑,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敌人的机枪顿时哑了,但黄继光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以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在战斗最紧要的关头,为了胜利而英勇慷慨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壮烈行为鼓舞了部队的斗志,教育了全国人民,表现了他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的英勇壮举和英雄故事将代代传承、永留史册。


  编辑:梁雨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