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分享至手机

中国教育报:追记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


侯伯宇与博士生在一起。(资料图片)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1日(见习记者秦明;记者 柯昌万)题:毕生心血献科教——追记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

      9月10日,古城西安秋雨绵绵。坐落在城墙西南角附近的西北大学恬静祥和。

      一大早,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来到西北大学慰问教师。他一再向省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强调,西北大学侯伯宇教授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在庆祝第28个教师节之际,更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向侯伯宇学习宣传活动。

      侯伯宇是国际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创立的“侯氏理论”被称为“中国的骄傲”。2010年10月6日,这位为了祖国教育科技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的科学家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当即发来唁电,惊呼他的去世是祖国物理事业的重大损失。

      一年多来,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持续深入开展向侯伯宇学习活动。2011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追授侯伯宇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在全省开展向侯伯宇同志学习的活动。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追授侯伯宇为全国模范教师。


 
科学报国一生坚守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在天津出生。他的父亲侯镜如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东征中经周恩来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因顾顺章叛变,他寻找不到组织,辗转回到国民党部队,成为国民党陆军上将。抗日战争时期,侯镜如参加过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19498月率部起义。

      幼年时期,侯伯宇随父亲四处辗转,在战火硝烟中先后就读过10所小学、3所中学。日寇的侵略使他立志科学救国,父亲更是勉励他学习物理,将来做出更好的武器。1948年,18岁的侯伯宇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物理。仅仅4个月,平津战役的炮火又逼迫他中断学业。

      新中国成立前夕,侯伯宇满怀一腔热血,放弃了在台湾大学的学业,也放弃了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刚刚在清华安顿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决然中断学业投笔从戎,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大学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

      1951年,组织批准侯伯宇参加军干校,他被派往东北师大学习俄文,准备跟随苏联军事顾问入朝参战。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迫切需要既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主动提出去鞍山,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翻译科当了一名俄语翻译。在东北,无论政治、外文学习,或是翻译工作,侯伯宇均名列前茅。

      1954年侯伯宇被“定性”批斗,虽在1955年得以平反,但在1957年又几乎被打成“右派”。这一时期,国家提倡向科学进军,侯伯宇考上了西北大学插班生。1958年,28岁的侯伯宇终于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高级知识分子。

      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那段不可回避的历史问题,让入党这件事被一再搁置。从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到阅尽人事的华发壮年,侯伯宇先后3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他对自己的信仰始终不离不弃,终于在1980年50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共产党人这个光荣称号,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词和对党的事业的庄严承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国外及北京、上海等地知名高校多次以优厚待遇邀请他前去任教,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那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他很少向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世,更不会为了自己的私事动用父亲的关系和权力。他申报院士屡屡未果,很多人既为他感到不公,也奇怪他为什么不利用一下父亲的影响。弟弟侯伯文是全国政协委员和黄埔一期同学会联络员,曾经私下里问过哥哥要不要“帮忙”,侯伯宇的回答只有5个字:“你不要害我!”

      面对许多人热衷的“位子”,侯伯宇不光主动辞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还多次婉谢了组织上让他担任行政职务的提议。他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虽然物理学界到我这个年龄的人多数已不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动手,但我感到我还有精力在难得的科学春天中继续与战友及学生们向国际舞台冲刺。”

      侯伯宇从不接受媒体的任何采访,更不愿意宣传自己。每当被人说到“侯氏理论”是“中国的骄傲”时,他总是很反对,认真纠正说:“我做的是基础工作,算不上‘中国的骄傲’,那些造出‘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才是中国的骄傲。”


 始终站在理论物理前沿

      像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侯伯宇因发现“侯氏定理”而成为世界理论物理研究代表人物之一。

      在侯伯宇的时间表里,没有公休日,没有节假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三百六十四天半都在工作”,侯伯宇的夫人曹淑霞说,“只有大年三十,才抽出半天时间和我们一起吃顿团圆饭。”

      侯伯宇在和时间赛跑。他的客厅甚至贴出了“谈话不超过十五分钟”的警示语。

      “先生从不让学生给他拜年。过年了,我们到家中去看望,先生只是礼节性地打个招呼,就去书房工作了,留下师母陪我们说话。我们和先生在一起,讨论的永远是学术。”71岁的大弟子石康杰教授说。

      为了学术研究,侯伯宇坚决谢绝了担任副校长等职务的组织安排,拒绝出席一切非学术活动。他的思维几乎全在理论物理王国里遨游,每次参加会议,只参加学术研讨,不参加观光游览。

      他敢于在学术领域与国际高手较量,发现美国著名学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当即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指出对方观点的漏洞,提出自己的见解,引起同行学者的极大重视。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国际权威未能完成的重要定理的证明。

      19835月,53岁的侯伯宇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乔玲丽博士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为“侯氏定理”。新华社曾以“中国的骄傲”为名,展示了包括“侯氏理论”在内的20项“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

       在规范场理论研究中,已知作为完成可积系统的1+1维经典场模型具有无穷多守恒流,可它的对称性根源并未弄清,称之为“隐藏对称性”。侯伯宇在会议上获悉美国学者道兰和路斯已找出它的前三个对称性生成元。能不能找到其他对称性生成元,解开“隐藏对称性根源”之谜呢?

      他谢绝了美国朋友的旅游邀请,决心利用当地先进的科研条件,抢在外国人之前攻克这个难题。酷暑三伏,他查文献,演算、求证、推导,苦干了一个月,终于发现1+1维经典场模型作为完全可积系统所具有的无穷多守恒流,是与某种特殊的对偶变换相联系。他利用这种对偶变换找到并指出了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的生成元,并统一用一个对偶参数来表达,从而揭示了守恒流的根源。

      侯伯宇教授结识了20多个国家的学者,同世界一流学者,包括一些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以及国内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每年都要从国外收集近千项理论研究信息。他结交同行,不分天南海北和年龄资历,没有门户之见。在所内,他经常主持召开小型学术讨论会,广闻博采,与他疏于社交形成鲜明对照。侯伯宇的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科研主攻方向明确,屡获成果。

      “侯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纯粹学者的榜样。在当今充满浮躁气氛的学术界,这种榜样尤为宝贵。”吴可教授说,“侯先生每年到北京去两三次,一到就开始讨论,直到离开北京要去机场时才结束。我们之间有一个约定:免去一切应酬,互不请吃饭,到对方食堂餐厅用餐,不要人陪,省出时间用于科学研究讨论。”

      侯伯宇的工作室至今保持着他工作时的原貌。那里是理论物理的世界,到处是外文资料,先生的笔记本写满数学公式,翻看桌子上、书架上、柜子里的外文资料,无不被先生用五颜六色的荧光笔细细标记,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先生的工作强度由此可见一斑。

      2006年,侯伯宇开始向数学物理以及理论物理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的超弦理论和量子场理论发起冲击。

      200911月,侯伯宇被确诊患了膀胱癌。但他谁也没有告诉,就前往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他说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更重要。

      住院后,他曾经问医生,能否为他争取三五年时间,让他把课题做出来。

      侯伯宇身受病魔折磨,却依然放不下科研课题。他的学生陪同他去检查时,他还经常携带最新的论文随时研读。住院期间,他一再请护士推车慢一点、轻一点,不要影响他在轮椅上读书、看文献。

      卧床之际,他不能看科研报告了,就让学生代读,虽然他的记忆思维衰退了,却从不忘记,并敦促学生一定不要放弃学术研究。

      侯伯宇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科学研究就像水和空气,在他生命中静静流淌。他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科学道路上更进一步,为祖国的发展做一些事情。而科研成果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声望和利益,却不在他的考虑之中。

 
一言一行诠释师德

      “我们西北大学的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以侯伯宇教授的姓氏命名的‘侯氏理论’。”西北大学党委书记乔学光说,“其实,在他的身上除了‘侯氏理论’,还有很多和‘侯氏理论’一样宝贵的东西,他用言行诠释了师者的厚重内涵。”

     1992年,杨文力走进西北大学现代物理所攻读硕士专业,师从侯伯宇。满怀着毕业后出国深造梦想的他,却在第一堂课上被侯伯宇泼了冷水。

      “你们不要考虑出国,我不会给你们写推荐信的。”侯伯宇说。杨文力不敢多问,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毕业后,他申请前往日本一家科研院所从事课题研究,却因为老师当初的那句话,迟迟不敢去找侯伯宇写推荐书。

      一天,杨文力在自己的电子信箱中,发现了一封邮件,署名侯伯宇,上面只有草草几个字:如果你要申请去那家科研机构工作,希望我写推荐信的话,我非常愿意。在导师的支持下,杨文力最终如愿以偿。

       在与侯伯宇的促膝长谈中,困扰他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当时先生感到学生们还没有踏踏实实学到东西,即使给机会到国外去,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下一个机会。他希望他的学生能静下心来,真正去做学问。

       侯伯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以循循善诱的姿态,适时调整着学生们做学问的心态。事实上,侯伯宇非常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他想尽办法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另一方面,又不断挖掘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来为学生上课。

      1985年,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生们坐在西北大学的课堂上,便能聆听到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巴丁、普里高津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的讲学。

      在理论物理领域,侯伯宇培养出一支学术品质过硬的“西北军”。从教37年,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学生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石康杰、杨仲侠、岳瑞宏等人更成为新的学术带头人。

      20078月,77岁的侯伯宇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专注于课题研究,不料,噩耗从天而降:唯一的儿子和心爱的孙子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双双遇难!然而,经历这一悲剧的第二天侯伯宇就回到办公室,第三天就又站到了讲台上。学生们发现,侯伯宇不但没有减少课时,反而比过去更多了。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他每天都要给学生上课。这个学年中,他承担的前沿动态研究课达600个学时!

      做人之道,是为人师表的根本。但如何做到?侯伯宇从没有向学生讲过,学生们却早已经从他身上学到了。

      西北大学物理研究所教授杨战营是侯伯宇的学生,十几年前,母亲突然患病,几乎掏空了家里的积蓄。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啻雪上加霜。情急之下,还没有读完硕士学业的杨战营动了辍学的念头。

      “我不允许一个学生在我这个地方辍学,我可以供养你读完学位,如果我一个人不行的话,我可以让其他老师一块来供你毕业。”侯伯宇说。

      侯伯宇的帮助,让杨战营的人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受到先生资助的学生何止杨占营一人。在他的带动下,资助贫困学生已经成为西北大学物理所全体教授的自觉行为。学生毕业了,侯伯宇还要经常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最关切的当然是有没有坚持做研究……

      张小玲是西北大学物理研究所行政人员,平时负责打印文件、财务报销等工作。她回忆说:“有一次,先生去日本回来,有一笔账我拿财务室去报销,报完账后,我把钱拿给他。侯老师一看,说咋多出这么多呢?肯定是算错了,让我赶快给人家退回去。”


 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侯伯宇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他们的学术品格,更用自己的善良、宽容、认真和正直,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很多课题,总会无私地分派给他的学生和国内各个地方的合作者,学生津贴会发到最高限度,悉心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后,从不要求在成果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他从来不肯用科研经费为自己报销一本和课题无关的书;数十次出国交流访问,他从来没有一次带家属同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拿自己的科研奖励给研究所办公室装上了空调。他的家里,至今依然简陋得近乎寒酸,老旧的家具用了几十年也舍不得更换,简陋的办公桌斑斑驳驳,快散架的抽屉用胶布粘住。一位来访的记者看到后开玩笑说:“这个桌子要是交给收破烂儿的师傅,恐怕还要倒贴钱。”他的衣柜里挂的那件常穿的中山装已经洗得蓝里泛白。他的房间里,唯一透着现代气息的是桌上妹妹送给他的一盏台灯,用手轻轻地触动灯罩,台灯就会打开、变亮、更亮、熄灭。

      在侯伯宇古稀之年,他说,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所学的完完全全地传授给学生们。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普通物理》《原子物理》《前沿动态物理》等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一堂课4个小时只休息10分钟,学生们普遍感觉吃不消,2007年到2008年的一个学年,侯伯宇承担的前沿动态课程就达到了600个学时。

      侯伯宇病重时,学生们几乎天天陪在他身边;离世后,学生们流着泪写下悼词,悬挂在校园的棵棵小树上;大家自发组织了烛光追思会,跑了一个上午才买到了足够的蜡烛。学生们说,这不只是寄托哀思,而是记在心中,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侯老的学生”。

      侯伯宇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10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曾获全国高等教育首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专著《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至今仍是国内和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物理专业的指定参考书。

      从教37年,侯伯宇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许多人读研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做出了创造性成果。目前,这些学生中,有15人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侯伯宇的学生们有太多的“不会忘记”:美国加州大学吴如山教授,不会忘记当年自己在为确定研究方向举棋不定时,是侯老师建议他做地球学和物理学的交叉研究,于是80年代他就成为国际知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侯老师的第一届研究生不会忘记,毕业时,是侯老师极力推荐他们参加李政道先生主持的选拔,3位同学一起到了美国继续深造。在中科院物理所范桁研究员的记忆中,他的导师侯伯宇从来不因自己的事情去求人,但在2005年,侯伯宇曾经向孙昌璞先生极力推荐范桁,以至于和他相知甚深的孙昌璞都吃惊:严肃寡言的侯伯宇怎么会有这样的热情。

      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侯伯宇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群论、角动量及规范场与磁单极的研究》成果同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多年来,他获得的荣誉和奖项实在太多了,但他绝口不提这些。平时除了学问,更不谈别的事情。


评论:高尚师德的典范

      侯伯宇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高级知识分子,国务院首批授予的博士生导师。他忠诚党的教育科技事业,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研究,在前沿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他所创立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在近半个世纪里,侯伯宇把攀登科学高峰当作最大追求,数十年如一日,夙兴夜寐,饱含深情地在教育科技战线上忘我工作,体现了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不畏挫折、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他多次放弃优越的国外求学工作机会,在西北艰苦的环境中工作52年。他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塑造着学生们的学术品格,更用自己的善良、宽容和认真、正直,塑造着学生的人格。

      当前,我们向侯伯宇学习,一要学习他心系祖国、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侯伯宇一心为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科学和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把所有的精力、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二要学习他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侯伯宇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把科学研究当作最大的乐趣,把占领科学高峰当作最大的追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三要学习他精心育人、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侯伯宇把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国内外最新科学成就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四要学习他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侯伯宇从不追求享乐奢华,利益面前从不伸手。五要学习他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自觉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本报评论员)(信息采集:孙永涛)

                       


  编辑:吕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