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走出深宅大院
《陕西日报》2016年5月27日( 记者 王晓阳 侯燕妮 通讯员 徐叔威 )题: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走出深宅大院
今年2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项政策措施;4月21日,科技部会同18个部门制定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正式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5月18日,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解读“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激励科研人员通过转化实现名利双收。
当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磅举措出台,陕西高校众多的科研成果,如何借力政策的东风,走出深宅大院,在市场的大潮中落地生根?
“陕西是科教大省,拥有众多的高校,科研实力雄厚,每年产生大量的专利技术成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但是,陕西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一直较低,与自身实力极不相符。”5月10日,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郭梁副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此,陕西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陈新兵也深有感触。“高校每年申请的专利量增加幅度很大,但落地生根的非常少。这种现象不仅仅在陕西高校有,全国高校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据悉,作为我国科研力量重镇的高校,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并不乐观。来自教育部的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近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有八成由企业完成。高校、科研院所在转化成果时还有一些障碍。
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让科研成果和专利不再束之高阁?
1 高校考评体制亟须完善
“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国家的政策支持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层次。就目前而言,我国更多是缺少系统性改革。”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在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源头研发到中间对接,再到市场推动,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改革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必须要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据悉,我国高校的职称评审和科研考核体制是引导教师科研工作导向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职称评审和科研考核都实行量化考评政策,即看科研项目的大小和获取专利的数量,以及发表论文的多少,形成了“重学术轻市场、重成果轻转化”的考评体制,因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对部分大学教师们来说,申请项目就是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发表到不同级别刊物上的论文,不同学校还会有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金额奖励。这对大学教师们来说周期短,见效快。“在这种导向下,部分教师都为了申报专利而申报专利,使专利本身的技术含量参差不齐,转化困难。应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考评体系。”郭梁说。
令人欣慰的是,在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项重磅举措中,第五条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研发机构和高校绩效考评,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2 科研立项要“接地气”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研项目不接地气。”陈新兵说。
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更是明确指出:“科研成果的产出与立项有关。高校科研立项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然而,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科研项目在立项阶段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产业的现实需要,不能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难度较大。”
据郭梁介绍,国内对于专利的审批比较看重专利的创新性,而国外则更看重专利的产业化前景。“国外科研人员一般在项目立项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搞科研,把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把‘项目找市场’提前。”
事实上,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都得到了市场的青睐。
4月5日,记者得到消息,苏州中色德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君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正式运营仅仅一年,两家企业的产值就达到近亿元。而在这两家高科技型企业背后,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王磊及其科研团队,他们用“膜分离”技术催生了苏州这两家近亿元明星企业。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王磊教授就致力于“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获取一系列专利成果后,由于他的科研项目“接地气”,能够解决实实在在的城市水处理问题和医疗器械中的“人工肾”问题,因而快速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科学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论文阶段,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科学研究的最大价值,也才能体现科研工作者的最大价值。”王磊说。
3 让技术经理人成为“桥梁”
不能不承认,常年在象牙塔里搞科研的高校教师们,即使拥有了很好的专利,往往却找不到市场。而企业有资金,有资源,有产业方向,却常常找不到能解决企业问题的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因此,让原本不对称的信息及时快速地流动起来,从某种程度上会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实,西安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科技大市场,具有“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四位一体的功能,在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科研项目的专业性,在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经理人。
为此,2014年10月,由西安科技大市场、西安市留学人员与专家服务中心、西安交大科技园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协会,成立技术经理人协会、技术经理人公司、技术经理人组成的三级管理运行体系以解决此问题。
王锵是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的一名老师。他于2015年下半年,参加了由西安科技大市场组织的第二期技术经理人培训。
“这期培训共有50名学员,参与的人员层次不同。有企业老总,有市场中间服务机构人员,也有高校里搞科技管理的老师。以前我们只在高校里搞科技成果转化,只了解本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却不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经过这次培训,听了一些经典的科技成果转化实例,给我很大的启发。而且通过培训,我跟很多企业老总以及市场中间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建立起了联系。”
培训的直接后果就是,王锵成功地将本校4个专利成果转化出去了。
据悉,我省的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筹建各种类型的科研成果转化交易的平台或者孵化基地。而科技部相关人士也表示,下一步重点要促进企业和高校的紧密合作,培育一支既懂产业又懂科研的专门从事转化服务的队伍,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域成果的落地转化。
国家各项扶持和激励政策的出台,无疑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打开了绿色的通道。让我们翘首以待这些好政策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政策链接: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主要工作:
一是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培育一批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同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服务体系。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业化、市场化的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与公示,解决成果交易流通与市场化定价问题。鼓励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发展,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
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国家财政科技计划成果和科技奖励成果为重点,发布一批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
四是建设一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大政策、服务、金融等创新力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通过成果转化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强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军民科技成果融合转化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采集: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