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分享至手机

党史故事|理想信念的光辉永远明亮


  参观者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内参观“湘江战役”场景。陈泽国 摄

 

  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批革命者面对过像长征这样的历史条件、客观环境:空前强大的敌人,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严重的“左倾”路线,严酷、恶劣的生存境遇。

  这一切历史条件、客观环境,就如同一堵无边高墙矗立在那里,它以铁一般的事实昭示着:长征,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是革命意志的赞歌。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说过,人类的目的在于自我意志的实现,在于把身体与精神能力发挥到极致。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1934年7月23日,在通宵开会后,毛泽东于黎明时分登上了会昌城外的岚山岭,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正像当年凝视着井冈山一样,此时的毛泽东凝视着苍茫的南粤,他知道,红军将去往完全陌生的地方,只能依靠红军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

  诗人后来自注云:“踏遍青山人未老: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的主力就这样离开了苏区。当时的情景,据说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千军万马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

  歌词中更为悲凉、也更令人肝肠寸断的是它的开头:“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压心间……”

  30年后的1964年,当有人提议把这首《十送红军》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周恩来却伤心地说:不好吧,当年红军离开苏区,哪有这么有秩序的送行啊,那是撤退和突围啊!

  实际上,长征是在秘密和极端仓促的情况下进行的,别说苏区百姓,就是广大官兵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教条主义破灭了,在教条破灭的地方,教条主义者们终于不得不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残酷局面,一种苏联红军从来没有经历过、想象过的局面。

  毛泽东后来这样一语中的地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长征的伟大,首先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被逼迫着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信念,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长征一开始,红军所陷入的,正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敌机轰炸,行动意图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最不利的局面。

  而在突破了三道封锁线之后,红军在第四道封锁线上付出了惨痛牺牲——这便是湘江战役。

 

  红军血战湘江,彰显了视死如归、向死而生的精神 

  当时,国民党的各路军队是各怀鬼胎,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蒋介石是想借湘江战役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消灭红军,同时削弱桂、湘军队的实力。

  桂系白崇禧则断定红军只是路过广西,所以其策略是:既要反共,也要防蒋,对红军只能追击、不能堵击,保存自己的实力和地盘。

  而湘军的何键曾经领教过红军的厉害,所以采取了“送客”的策略。

  面临和红军交战的关头,桂系军队本着之前的策略,撤离了湘江防线,实际上是为红军留出了一条通道。

  指挥红军的李德,是一个在巴伐利亚领导城市暴动的德国人。就在这紧要关头,李德却做出了几乎致命的错误决定:红军应该放弃立即渡江,而从全州南部绕过去,然后再渡过湘江。

  在独自观察了全州的地形之后,毛泽东强烈反对李德的建议,他主张趁敌人兵力不足、立足未稳,立即在此渡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毛泽东的主张被拒绝了,最后的一线希望破灭了。

  犹豫不决、拖延时间,这对红军的命运是灭顶性的。正是因为红军部队绕道用了两天多的时间,战斗时机完全丧失了。

  等红军到达湘江边时,后面的追兵已经赶上,桂军从侧翼向红军发起进攻,而对岸的湘军则以密集的火力朝向红军。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湘江变成了一条红河。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江一战,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减员到了3万人。闽西子弟兵在湘江战役中担任了前锋的角色,两万将士大部牺牲。

  此前,在毛泽东的动员下,闽西有4万人参加了红军,他们在长征开始时负责断后,而在湘江战役中又充当了前锋,故牺牲极为惨烈。

  新中国成立后授衔,龙岩却只出了两位将军,而这两位将军终生没有回乡。他们说:所有的人都牺牲了,自己活着回去,无颜面见闽西父老。

  血战湘江,促使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前进的道路。

  刘伯承后来回忆道:“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增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形势比人强,大家的意见完全倒向了毛泽东一边。对此,李德说:“本来连政治局常委也不是的毛泽东左右了政治局,他的意见就是这样被接受了。”

  历经千难万险,红军终于走到了顶天立地的陕北。他们唯一拥有的是对于革命的正义性的信仰,他们坚信,凭借这样的信仰,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毛泽东明确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信仰、信念、信心,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1945年6月11日,在七大的闭幕式上,毛泽东在闭幕词中向全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会发现我们一直就有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

  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新演绎。

  最令世人瞩目的,就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国际上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就连一向带着“挑刺”眼光看中国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给予肯定,甚至来探究其中的“秘诀”。

  奇迹的背后,是无数的付出与艰辛,多少人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场脱贫攻坚战中……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到广西考察。就在八桂这片西南热土上,涌现出了以黄文秀为代表的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了人民的新时代好干部。

  黄文秀出生于百色革命老区的偏远乡村,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她,立志不仅要走出大山,还要帮助乡亲们一起走向幸福。大学毕业,她原本可以留在南宁工作,却毅然回到百色老区,到百坭村任第一书记。2019年6月16日深夜,电闪雷鸣裹挟着南天的暴雨滚滚而来,一心牵挂着灾情的黄文秀,在回村的途中遭遇山洪,青春永远定格在了30岁,生命的最后一幅画面镌刻在了扶贫路上。

  在最美好的年华,她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在扶贫路上,这样的身影屡见不鲜。他们义无反顾地握起父老乡亲的手,相互搀扶着走在这人间正道上;他们身上有泥土,有汗水;他们将一份至诚至敬的担当写在了大地上。

  2013年夏天,一位26岁的北大学子宗立冬,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来到宁夏基层。从学说兰银方言开始,走烂泥路受日头晒,吃本地饭知百家事,学习当地民风习俗,逮着空子就与群众聊天,他尽心解决群众困难。多看多问多干,勤跑腿常思考,久而久之,群众从最初的冷眼以待到最后的笑脸相迎……

  2019年,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举办“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发布仪式,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宗立冬入选。

  青春是永远的聚会,奋斗是不灭的荣光。他们,是万万千千新时代优秀党员干部的剪影。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不忘初心、不顾生死,投身在救死扶伤的一线上,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毋庸置疑,每一位奋斗者都是在用自己的人生谱写奋斗曲,这一支支的奋斗曲又汇集成新时代的强音巨流。

  有的西方媒体,从各种角度撰写文章,探究我们成功的“秘诀”。其实没有他们分析得那么复杂和深奥,我们所凭借的信仰、信念、信心就是最大的秘诀。

  信仰、信念、信心,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因为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就像一根根无私的火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让中华文明的一炉真火生生不息,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大树昂然立北风,雄关漫道显英雄。回顾来时路,100年来的苦难辉煌、100年来的牺牲奋斗告诉我们:面对沧桑巨变,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民族能够勇立历史和时代潮头;100年来的苦难辉煌、100年来的牺牲奋斗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支持我们事业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根本力量,就在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中。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必然会面对新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我们抱着必胜的信念,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让理想信念的伟大旗帜永远屹立在人类精神时空中。

  (作者韩毓海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编辑:梁雨欣

上一篇:
下一篇: